2016年在看《歡樂喜劇人》時,笑著看完了小品《你好,李煥英》。賈玲在演完這部小品后,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故事。雖然有共情成分存在,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自己當時沒有類似的經歷,無法體會主人公的心情。
2021年,時隔五年,走進電影院看《你好,李煥英》時,卻無法抑制住悲傷。此時,我能真真切切地體會主角的心情。
我的腦海里一直閃現著在這五年間去世的爺爺奶奶的畫面和以前一起生活的場景,爺爺早上煮好早餐叫我起床,騎著重慶摩托車載我上學,偶爾給我大額的人民幣去買雙喜牌香煙,剩下的錢我可以隨意買零食,那些零花錢很多小朋友都羨慕不來的。
放學回到家里,我就喜歡粘著奶奶,奶奶的腰和腿一直有小毛病,姑姑省吃儉用給奶奶買了一箱蒙牛純牛奶,晚上看電視時,奶奶會拿一盒牛奶喝,剛開始奶奶讓我先喝,姑姑在旁邊責怪我,這可是給奶奶補鈣的。后來,奶奶就只喝兩三口就說喝不下了給我喝長身體。上大學那會,凌晨五點的車回校,奶奶四點起床煮了面條,把飲料和包點準備好,目送到車開走老人都不挪一步......
在這幾年,我們鮮少提起任何關于爺爺奶奶的事兒,但大家是心照不宣,爺爺經常用的視頻老人機在播放著80年代的流行曲;父親在之前爺爺住的房間里午休;我時常到房間里看看窗戶因為爺爺生前一直埋怨房間風太大,老是要求關窗戶;偶爾翻看老人留下來的相冊,筆記本和報紙......
這幾年間,每每想起兩老人,淚眼婆娑,親人的離去走不出來的不僅是賈玲,還有我們自己。
影片最后作了強烈的對比,一邊是賈曉玲開著紅色的敞篷車載著媽媽,一路看風景歡聲笑語;一邊是賈曉玲自己沉默地開著車,似乎在等待著不可能出現的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以前上學時,總想著長大了出來工作后,給爺爺奶奶買好多東西,保健品,舒適的衣裳,帶他們吃各種山珍海味,還有給老人家花不完的錢。當我給他們打電話說起要買什么的時候,奶奶總笑著說:“傻孩子,你放假回來看看我們就行了,別破費,自己一人在外面多加菜,看你瘦的......”,往往回家后,還是爺爺奶奶給我塞錢,忙前忙后地張羅飯餐。如今,我有一份較安穩的工作了,可是,我又該上哪兒去找爺爺奶奶了......只有夢里,唯獨夢里......
在吃年夜飯時,叔叔說,“我們這一輩人年歲已過半百,身體在走下坡路,生命以倒計時的形式在進行,每年吃一頓年夜飯就會少一頓,不像年輕人,吃了這一頓年夜飯還有下一頓年夜飯,我們盼望一年,辛苦一年也是為了這一頓團圓飯,家人開開心心團團圓圓地吃一頓”。
我們總以為與親人相見會有下次,所以,我們稍不順還會與父母吵得面紅耳赤摔門而出,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語氣稍重的一些話耿耿于懷許久未踏上歸途,我們可能會因為朋友聚餐忽略了燒了一桌好菜滿懷期待在家等待的父母......殊不知,有些離別是永別了。我們一直在等,“等我長大了......”,“等我放假了......”,“等我手頭沒這么緊了......”,不料,有些人等不到了。
中國傳統文化里,家庭觀念可以說是放在首位的,每到佳節如元宵節,中秋節,冬至,除夕都是家人歡聚一堂之時。今年由于疫情,各地提倡就地過年。據數據統計,今年有一億人就地過年。我在一些公眾號的評論區里看了一些點贊較高的留言,“跟家里打視頻,聊到最后,我問老媽家里還缺什么嗎,我買點。老媽說,家里還缺一個沒回家的孩子......”“父母失落的眼神還是不敢直視的”。
“我母本強健,今年說眼昏。顧憐為客子,尤喜讀書孫”元代詩人王冕的母親想念在外的游子和在外求學的孫子,故不辭百里,回到母親身邊,“事業新燈火,桑麻舊里村”,終成一段佳話。
別再下次了,別再等了。就現在吧,趁家人健在。在空閑時多打電話嘮嘮嗑,常回家看看兩鬢開始發白的父母,在家庭團聚時,放下做不完的工作,放下外面的紛紛擾擾,放下從前的不滿和未來的焦慮,珍惜父母臉上孩子般燦爛的笑容,珍惜父母重復千萬遍的叮囑和家里長短的嘮叨,珍惜此時此刻屬于我們家庭的美好時光。